行銷漏斗是什麼?行銷漏斗理論定義、數位行銷漏斗方法介紹1 min read

行銷漏斗

許多人都認為做了網路行銷就一定有效,不管使用什麼網路行銷手法,一定能馬上看到成效嗎?你自己思考看看,你看到一個廣告會馬上下單嗎?是否會經過反覆的猶豫、搜尋其他類似產品、又再看到廣告、並經過一番思考才會按下購買鍵呢?所以與其了解如何做網路行銷,你更應該重視的是消費者行為。

行銷漏斗是什麼?數位行銷漏斗理論的定義與介紹

現在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,過去的消費行為是線性的,但現在太多類似產品誕生,且許多廠商都在削價競爭,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。根據統計,一個人要看見品牌7次,才有可能會進行轉換,所以不管你選擇什麼樣的網路行銷手法,最重要的是能否在消費者行為的各個階段接觸到他們,這也就是「行銷漏斗」理論的精髓,簡單來說「行銷漏斗」 (Marketing Funnel)指的是消費者從完全不認識品牌、看見品牌並與品牌互動,一直到成功結單的過程。接下來會針對行銷漏斗的各階段做說明,並搭配網路行銷方式讓各位行銷人了解,在不同階段適合以什麼樣的網路行銷手法來吸引消費者。

行銷漏斗圖

數位行銷漏斗圖,與個階段詳細說明。/圖片自製

行銷漏斗頂層:讓消費者注意到你的品牌

曝光:用資訊吸引目標客群(TA)

這是行銷的第一步,消費者會透過各種網路行銷手法和廣告看見品牌,由於這是屬於「亂槍打鳥」的過程,雖然客戶能注意到你,但不一定對產品有興趣。

  • 適合運用的網路行銷方式:廣告投放、新聞報導、KOL合作(用一次性大量地曝光讓眾多消費者看見品牌)

發現:讓目標客群(TA)認識、了解品牌

當消費者注意到品牌後,你必須用網路行銷的手法進一步讓消費者了解品牌,包含理念、價格、產品特色優勢等,若有能讓消費者產生共鳴的內容更好,除了讓消費者全面了解品牌資訊之外,還能提升對品牌的好感度。

  • 適合運用的網路行銷方式:影音行銷、官網建置、社群經營(用消費者感興趣的語言與其溝通品牌)

做網路行銷一定要了解消費者行為。圖片來源:Unsplash

行銷漏斗中層:消費者考慮是否要下單

思考:顧客評估品牌的好壞

消費者於上一個階段了解品牌及產品後,將會進一步思考,是否真的需要你的產品或服務。任何消費者不會只考慮一家品牌,而會進一步評估並對比更多同類產品。根據統計,有超過80%的消費者看見品牌後會進行「反搜尋」的動作,意思是在搜尋引擎(google、yahoo)上搜尋品牌評價,希望能看見網友最真實的評論。所以當消費者在疑惑時,若品牌可以利用網路行銷手法解決消費者的疑慮,消費者就會對品牌產生信任,甚至有可能進而產生轉換。

  • 適合運用的網路行銷方式:論壇策動、部落格文章、內容文章(任何可以做SEO,有利於官網被搜尋到的方式,都可以嘗試!)

轉換:顧客決定購買或成交

如果我們在上一個階段成功解除了消費者的顧慮,那麼消費者就很有可能產生轉換,但主要還是會取決於官網下單的順暢度,以及官網有無優惠活動等等,都是有可能push消費者下單的因素之一,所以官網要經常進行優化,並且推出不同的優惠活動來提升消費者下單的慾望。

  • 適合運用的網路行銷方式:官網優化、優惠活動

行銷漏斗底層:讓顧客回頭購買產品

顧客關係管理及顧客回購:建立良好的顧客關係

哈佛商業評論專家提到: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保留一個舊客戶成本的5倍。所以如果我們能把握服務舊客戶的機會,獲得舊客戶的認可,一定能進而發展出更多的價值,並讓銷售工作變得更輕鬆,所以除了售後服務要做好之外,必須定期推出舊客戶限定活動,或是用網路行銷手法更進一步的和舊客戶做溝通,才能提升客戶對品牌的信任感及忠誠度。

  • 適合運用的網路行銷方式:EDM、再行銷廣告投放(讓舊客戶定期看見品牌的相關資訊或優惠活動推播)

善用數位行銷漏斗,了解消費者心理,讓網路行銷效應加成!

有很多人做了網路行銷之後,遲遲見不到轉單,就認為是不是廣告內容寫得不好、廣告預算投得太少,但其實網路行銷的所有項目是環環相扣的,為了吸引消費者,必須了解各階段的消費者行為和習慣,用他們感興趣的平台、媒體及內容與其互動,雖然行銷漏斗只是一個工具,但了解其中消費者心理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。

數位行銷公司推薦—「宏林跨媒體」

宏林跨媒體有超過15年的網路行銷經驗,從市場分析、品牌定位、整合規劃、口碑行銷、社群經營、廣告投放,一直到影音行銷,都能一手包辦,並且根據品牌的營運模式、獲利模式、目標及需求,訂定出最適合的品牌行銷策略,協助客戶在品牌行銷這條路上輕鬆過關斬將!

不必再費心想要怎麼做數位行銷,宏林為你的品牌訂制最佳行銷方案!

馬上免費諮詢!

延伸閱讀
5A架構擬定網路行銷策略!4大步驟創造你的品牌擁護者
讓顧客主動上門!你用集客式行銷把流量變現金了嗎?
數位廣告成功的5大祕技 用分眾行銷使廣告成效飆高

Eric Lee

Author Eric Lee

More posts by Eric Lee